English

过年滋味长

2000-02-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节日是生活旅程的座标,人们在此时调适自己,激励自己,确认自己。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民族节日,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起着非比寻常的文化定位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对春节文化的观察和体会,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生活,走好新世纪的人生开端。为此,我们于近日组织了一些专家围绕春节的意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现摘要综合如下。

应邀专家:

吕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倪钟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博士后)

人人都会过春节,不需要介绍。可是随着休假时间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形式的增多,有人感到春节的吸引力已经不那么强烈了,它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呢?

春节是文化艺术的会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节的形式确实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但在社会急剧变动,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春节的意义也变得越发明显和重要。我们仅从它的设立,就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大家知道,春节只是中国传统历法确定的一年的开端。公历每年的开端是根据太阳运行情况制定的“元旦”。这正好说明了公历的一大问题———它与月亮的变化无关。而春节的确定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运行情况,这个规定绝不是偶然和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中国人从来就追求和谐,认为只有阴阳调合,才能生生不息;而西方哲学强调对立,所以基督教才会选择一神论,其新年的开端就把太阳当作了唯一的依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文化观的根本差异。

正因为春节兼顾了大气回温和万物复苏的阴阳和谐,天地万物又无非阴阳,所以春节就成了一切的开端。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狂欢庆祝,进行身心的休适与调整,焕发生命的活力。春节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心结。海外华人坚持过春节的原因何在呢?就是要通过年俗文化活动,重新确证自己是一个文化上的中国人!春节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与象征意义由此可见。

年俗文化活动将人置身于一个非功利的身心愉悦的情境中,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春节才具有了艺术与审美的品质。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倒不是该不该为年俗样式的减少担忧,而是年俗文化正在日益被商业文化所侵蚀。功利的商业文化浸入非功利的年俗文化,就会使年俗文化中的大众行为从主动的审美创造变质为被动的感官消费。于是人们不再将自己置身于创造的狂欢之中,不再闹秧歌,不再耍社火,而只是隔着电视屏幕旁观和消费节日商品,我们怀疑,一旦放弃非功利的审美创造,人类能否继续葆有数千年来与日常理性相抗衡的生命能力。

春节是筹划希望的旅站

人都生活在时间之流中,“节”这个汉字形象又准确地表示了时间之流发生了某种断裂,但又没有彻底中断的连续性,就像竹竿上生出的节一样。人们在这一刻喝令时间暂时停顿,回顾以往,瞻望未来,把握生活的节奏,这就是节日的意义和价值。过年的习俗是最清楚不过地反映中国人超越时间之“节”的作法。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用种种新的行动迎接新的开始,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人们喜欢在年前进行一次全年最彻底的大扫除,贴过年装饰品,摆设鲜花,吃的饭还讲究要有剩余,以求“年年有余”,为此还产生了把鱼作为重要主题的年画。春节不能说倒霉的话,孩子打碎了碗,也不能责备,要说“碎碎(岁岁)平安”。这都反映了人们希望消除过去的一切不幸,掌握自身命运的心理需要。

人们也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春节还是人们安排生活的重要时段。如果365天就是365里路的话,那么年是它的重要驿站,人们一路的辛劳,一路的喜悦,在春节中融解升华,人们休整在这新旧交接的时间驿站中,对过往的旧年进行总结,对新年作新的心理预期。我们需要这个节日,因为人们总是相信在新的时间会有新的收获,这是人类生活的动力所在。

春节是培养人情的温室

现在城里人会觉得年味太淡,过年没有多大意思。有人归结为“年节享受的日常化”:就是说,以前只有等到过年才能吃好的,穿好的,过年自然有浓厚的“味道”;现在每天都可以吃好的,穿好的,像天天过年,也就无所谓年不年了。有人归结为“年节习俗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人们以前受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在过年有敬祖祭神的习俗,对过年有一种神圣感;我们现在相信科学,抛弃了这些陋俗,过年自然就变得平常了。可是,年味变淡,分明让我们若有所失。有一种损失是共同的,那就是调整人际关系、提高道德、升华情操的机会的失落。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假日活动可以是个人的、私下的,但节日活动一定是公共的。过年的主要特色是在一种分享的精神状态。人们日常无论是下地还是上班,总是在讨价还价,在向他人、向自然索取,甚至巧取豪夺;可是,在春节就不一样,人们都把心思放在赠送、奉献上。通过与争夺相反的馈赠行为,人们把他人与自己视为一体,形成某种共同体意识。春节让人们经验一种伦理生活。体会分享的喜悦,由此感受共同体的温暖并把一份温暖奉献给这个共同体。

春节期间,人们遵循共同的时间框架和习俗活动。同样的活动,活动的同一时间和空间,身处其间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大家是一个共同体。

人们通过拜年的习俗建立或维持相互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于已经具有良好关系的人家,当然要去拜年,对方自然也要回拜。对于关系弄僵了的人家,如果你前去拜年,两家很容易就相对一笑泯恩怨。在更大的范围,甲村的高跷会到乙村表演,乙村的狮子会到甲村回礼。一个个具有差异的小地方通过这种习俗形成对一个较大地方的认同。“我们”的范围就这样形成了。就是在种种拜年习俗之中,人们体会到个人属于家,家属于村,村属于地方,地方属于中国。拜年的人情味产生归属感。

现在的春节活动往往不能体现那种普遍参与和分享的意识。过年了,可是我们甚至不会给公寓对门的邻居拜年。许多人家都只是把年当作一个不用上班的假日而已。年节很难再是群体精神状态和伦理生活的特殊时间。我体会,这才是年味变淡后生出的苦涩。

我们处于一个不断分化的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和财富的多寡使我们相互觉得是不同的人。可是,社会的逻辑通常是,个人之间的差异越大,越是需要安排一些特殊的机会,让大家寻求一些共同的东西,形成某种共同感觉,作为社会稳定的张力。春节习俗,作为滋养人情的一种文化资源,值得珍惜。

丰富多样的具体的春节文化形式当然是会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变化的,但春节的意义将始终存在。愿春节永远是中国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的“新开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